Lamma Quarry Report (Chinese)

對「南丫島索罟灣前南丫石礦場地區

未來土地用途發展規劃及工程研究」的回應

2013年2月6日

活在南丫

香港南丫島

榕樹灣大灣新村36號1/F

 

「一個社會發展是否成熟,並非只看其經濟成就,還要看它是否欣賞讓其取得此成就的較大的環境。更重的是,那必須是讓其成就得以持續的環境。每一個珍惜我們現在擁有的東西的人,都有保護生態的共同責任。每個人都應出一分力,確保大自然給予我們的一切,不會因遭疏忽而凋零,或者更糟的,以發展之名給破壞。」

梁振英

One Heart, One Vision: Manifesto for the Chief Executive Election 2012

頁66,原文為英文,見http://www.ceo.gov.hk/eng/pdf/manifesto.pdf)

內容

摘要 4

詞彙一覽 5

  1. 引言 6
  2. 南丫島的規劃意向 7
  3. 南丫島發展的背景及石礦場 10
    1. 榕樹灣:填海和破壞 11
    2. 榕樹灣:地產發展 13
    3. 南丫島南 14
    4. 其他填海工程 15
    5. 環境問題 15
  4. 香港脈絡下的石礦場發展 18
  5. 對第一階段社區參與的檢討 20
    1. 時間性 21
    2. 向公眾提供的資訊 21
    3. 論壇和工作坊 22
  6. 結論和建議 22

摘要

為了回應「南丫島索罟灣前南丫石礦場地區未來土地用途發展規劃及工程研究」,我們撰寫了這報告並提交給特區政府。報告敍述了南丫島的發展,作為石礦場未來土地用途討論的背景。政府在其舉辦的社區工作坊和論壇中,並未向公眾交代這背景。事實上,研究摘要提供的資料是如此不足,公眾根本難以作出明智的決定。研究摘要其實是一個工具,目的是推銷政府提出的三個方案,而這三個方案各自強調一種地產發展,但全都違背南丫島的規劃意向。

上述情況並非南丫島獨有,而是困擾香港的一個真正問題。但是,因為這種情況,南丫島正面對以下的處境:

  • 政府推動的發展願景,看來是為了讓大地產發展商得益,而後者已在南丫島囤積了大量土地;
  • 南丫島具有發展成一個兼具戶外活動的出色環境教育中心的潛能,但這規劃意向將從此被遺忘;
  • 政府並未提出整全的措施,扭轉南丫島環境和經濟的衰落,讓社會更多人因南丫島環境和經濟的改善而得益;
  • 限於諮詢時間不足和公眾所得的資訊(或者資訊的不足),以及官僚本身的限制,其他方案並未得到充份的探討。

政府提出的方案讓既得利益者為私利損害廣泛公眾的利益。我們希望,被委任為社區未來作決定的人士參考這報告,阻止這些方案通過。我們期待更多討論出現,並期望有關當局重啟社區參與的程序,就如何落實南丫島的規劃意向,讓社區人士提出並研究一些更好的想法,令社區和香港整體從中得益。

詞彙一覽

漁護署-漁農自然護理署

拓展署-土木工程拓展署

渠務署-渠務署

環保署-環境保護署

食環署-食物環境衛生署

民政署-民政事務總署

規劃署-規劃署

1. 引言

「活在南丫」由一群關注南丫島發展的居民於2009年5月組成[1],成立的動機很簡單──整頓我們的生活環境,並要求進行中的各項工程設計,在美感和功能上有所改善。儘管我們的夢想十分簡單,但由於種種原因,實現我們的夢想卻異常困難,甚至可以說是不可能的任務。

我們並不反對發展,而且曾就如何改善各項設施和服務提出很多建議(例子見下文3.v段)。但是,南丫島面對的問題很多,要確保各樣設施有合適的設計並放在適當的地方,環境不會遭到不必要的破壞(包括生態、風景、文化遺產和原來的特色),南丫島的行政制度便必須盡快作出改革。

為了更廣泛的社群利益,我們不斷嘗試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包括保護自然、保育社區和改善設施,目的就是讓南丫島成為一個更好的家園,一個更值得遊覽的地方,而這一切有助南丫島的經濟活動持續發展。我們相信,香港每區居民都有權為自己和遊客爭取改善社區的環境,而開放和透明的公民參與正是達到這目的的方法。

為了這些目標,我們曾多次跟政府不同部門開會,直接體驗到香港官僚的限制。我們還找到其他南丫島組織二十年前寫的報告,清楚看到當時的政府同樣存在惰性以及資源分配的問題。

可惜,在香港,要讓一些好的想法得到接納並不容易。標準化的設計和程序令改善社區的措施難以落實,即使那只是一些很簡單的措施。由街燈的選擇和垃圾箱的設計,到清理和美化一些不堪入目的地方,以至提供充足的醫療服務或者社區設施…所有這些都是由殖民地時期建立的一套行政制度處理,而這套制度根本未能追上生活環境不斷改變的需要。一方面政府不願意或不能採取行動,另一方面社區組織也因為官僚主義或地權的原因而難以介入。

由於政府的不干預政策,各行業蓬勃發展,使香港一片繁榮[2]。香港人為此感到自豪本來無可厚非,但今日我們正見證這種優勢的另一面。正正是這政策令商業利益得以凌駕社區的利益,並妨礙對優質生活的另類想法開花結果。現在很多人都知道一個事實:大地產商在新界農村以微不足道的成本收購農地,並期望通過申請改變土地用途來達到他們的發展目標[3]

比較少人知道的是南丫島的收購故事,以及兩個大地產商大肆改變南丫島風景、環境和特色的野心(見下文3.ii 段及 3.iii段)。

「活在南丫」參與了政府的數次諮詢,並且研究和紀錄了可追溯至1995年的其他社區組織的經驗。令人失望的是,諮詢過程本身已經存在缺憾。諮詢過程的設計看來是為了推動少數利益相關人士的議程,而不是為了聽取好的想法和認真了解和回應社區的真正需要。這也許是疏忽,但也很可能是故意的。就南丫島前石礦場未來土地用途展開的諮詢,至今都給人這樣的印象。我們為此呼籲,基於明顯已經存在的既得利益集團的因素,在決定前石礦場的命運前,政府和社區都應提供更多機會,讓公眾就各種因素展開討論。

2. 南丫島的規劃意向

要在具體脈絡中審視前石礦場的發展計劃,必先了解南丫島的規劃意向和發展的真相。政府的公眾諮詢並未讓公眾了解這些事情,但已提出幾個將永遠改變南丫島面貌的規劃選項。

南丫島的規劃意向很具想像力和前瞻性。根據規劃意向,南丫島會成為香港甚至亞洲獨一無二的地方。南丫島是一個擁有大約六十個族裔,通過步行連繫起來的社區。在這個社區中生活的社群,他們開設或營運的家庭式商店構成這個社區的主要商業活動。南丫島擁有令人迷醉的風景,重要的考古遺址和真正的文化遺產。世界上那裡還有這樣一個充滿特色的地方,而且只要25分鐘船程,便可以到達主要金融中心和中央商業區呢?

南丫島的規劃意向如下:

「該區整體的規劃意向,是保育南丫島的自然景觀、鄉郊特色和無車的環境;保存鹿洲的天然風貌;以及把南丫島發展為消閒勝地。該區有些許生態和環境易受破壞的地區,包括『深灣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南丫島南部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山區高地、林地和原始的天然海岸線,均應加以保護。」

「當局規定日後只可在現有鄉村和發展區興建民居。傳統鄉村和其他住宅區的現有低層、低密度特色,應予以保留。該區已預留土地闢設政府、機構和社區輔助設施和休憩用地設施,亦已計劃在榕樹灣海旁一帶進行改善工程,把康樂設施與旅遊景點融為一體。該區另一個規劃意向,是保存南丫島的文化遺產,而南丫島是本港最早有人居住的地方之一。島上的古蹟可發展為旅遊景點,以突顯南丫島自然保育方面的功能,同時可把該島發展為消閒勝地。」(法定南丫島分區計劃大綱圖)[4]

在香港,自然風景區給用來丟棄建築廢料;社區原本的家庭式商店給單一發展商開設的商場和連鎖店取代;美麗的村落一片凋零;路邊空氣污染上升至危險的程度。面對這樣的環境,我們不是應堅守南丫島的規劃意向,盡力發展和實現意向提及的每個元素嗎?

南丫島現實的情況跟意向提出的願景有很大的差距:

  • 懶惰的設計和到處堆積的垃圾正在破壞南丫島的自然風景[5]
  • 大型發展計劃正威脅南丫島的鄉郊特色,尤其是政府提出的索罟灣前石礦場發展計劃和一個私人發展商提出,在南丫島南進行的發展計劃。兩個計劃的設計很相似。[6]
  • 這些計劃的發展願景離不開大企業和「方便」的想法,並不符合南丫島的規劃意向和意向的精神。
  • 由於政府工程的標準化設計和使用的材料,南丫島的各項工程不斷破壞南丫島的鄉郊特色和自然環境。所有工程都沒有遵守南丫島的規劃意向,承建商經常將工程廢料丟下不管,唯一例外是渠務署泵房第二期的設計[7]
  • 政府推動南丫島成為消閒勝地的工作或計劃不多:
  • 南丫島沒有遊客中心;
  • 沒有任何方式讓南丫島居民和遊客了解島上重要的生態(相反,有人傷害受保護物種而沒有受到懲罰,政府也沒有足夠措施確保綠海龜、盧氏小樹蛙、江豚和沉香樹等受到保護。)[8]
  • 島上沒有任何地方讓社區所有人聚在一起,藝術家沒有地方展出作品,也沒有地方讓人演講或演出,而這些都可以增加南丫島的吸引力;
  • 政府至今沒有研究南丫島在發展成為運動、消閒和遊覽勝地方面有甚麼優勢,有助促進南丫島的旅遊業和經濟;
  • 有趣的考古遺址如老鴉仔石圓環既沒有標誌也不受注意[9]。南丫島居民要到香港歷史博物館才知道他們的社區有甚麼先民遺物。即使在香港歷史博物館,對這些物品的介紹很少,人們根本難以知道整個故事。
  • 需要改善的小路沒有得到改善,山上的遠足小徑卻大煞風景地鋪上了混凝土;令人嘆為觀止的海岸豎立了巨型和醜陋的混凝土牆[10]
  • 政府沒有發放任何資訊,鼓勵人們欣賞南丫島的六間古老廟宇和島上傳統風俗。「活在南丫」於2011年6月曾去信古物古蹟辦事處,指出至當時為止,島上沒有任何建築給宣佈為古蹟。榕樹灣中心地區最後一座顯著的傳統村屋即將拆卸,讓路給一座三層高的住宅。島上其他具示範價值的傳統建築,政府也任由它們荒廢。
  • 南丫島是愛好划船活動的市民的家。他們來自社會不同角落,其中包括仍在週末修補魚網和參加國際比賽的人士。但島上完全沒有地方讓他們儲存他們的船和用具。代表香港並在島上舉辦深受歡迎的比賽的隊伍促進了島上的商業活動,現在卻面對迫遷的威脅。榕樹灣的本地漁民本來可以輕易地出海捕魚,但一個龐大的以混凝土填海的工程縮小了他們的捕魚範圍。儘管社區人士在1995年和2003年均針對龐大和毫無特色的填海工程提出了另類和較符合南丫島特色的建議(見下文3.i段),但政府仍繼續推動榕樹灣的填海計劃。
  • 政府沒有委託任何機構管理南丫島的郊區,推動落實南丫島作為一個消閒勝地的發展目標。香港基督教青年會雖然獲准舉辦露營、射箭、獨木舟和定向等活動,但只獲批三年租約,根本不足以讓他們為這些活動的長期發展作較大的投資。

政府的放任不干預政策和不負責任,加上標準化設計/程序和土地擁有權等問題,一直令改善村落的一些合理及符合南丫島特色的措施未能實現。事實上,做任何事都困難重重。區內人士多年來不斷向有關部門投訴垃圾、泥頭、塗鴉、鋼筋水泥等問題,但南丫島的魅力仍不斷受到這些東西破壞。[11]

    • 規劃意向是要將南丫島發展成一個消閒勝地,但公共工程和服務的預算卻是根據島上居民人口訂定。因此,即使很簡單的措施──如設立駐島醫生──至今也未能實現(由於南丫島週末和假期有大批旅客,政府飛行服務隊經常給召到南丫島,頻密程度足證南丫島需要駐島醫生。)
    • 同樣,預算和官僚主義決定了甚麼計劃會被推出。政府(民政事務處)、地方代表和混凝土的關係可以追溯至殖民地時期村民要修路或開井等事情[12]。今時今日,地區的小型工程撥款是港幣二千萬元(即將增至一億元),但撥款指引沒有清楚要求工程設計考慮鄉郊環境和自然風景,也沒有制度確保撥款不會只讓少數人得益。連串小型工程給南丫島風景留下一個又一個污點,公眾既不喜歡也不會使用。

對社區來說,與其討論一些最終令南丫島面貌大變的地產方案,不如鼓勵社區人士公開討論現存的一些問題和南丫島具備的潛力,並建立機制支持和落實規劃意向。分享經驗可以讓我們學到很多東西,但同時我們對政府一直沒有具體行動,「把南丫島發展為消閒勝地」,感到不滿和失望。

3. 南丫島發展的背景及石礦場

政府復修石礦場的目的是「建立符合理想的頂級植物群落,與週圍的天然植物在生態上和景觀上融為一體,為野生動物提供良好的棲息地。」[13] 從索罟灣望向石礦場,可以見到一片樹林和一個湖。石礦場本身早已成為雀鳥天堂,而且是愛好遠足、單車、游泳、露營,或單單是來欣賞大自然的遊客的一個令人愉快的消閒勝地。這是一個好玩和令人感到輕鬆愉快的地方;可惜這已經成為過去。

香港基督教青年會獲批三年租約,在石礦場營運一個戶外活動和環境教育中心。租約獲批後,石礦場便立即給醜陋的重型金屬圍欄圍起來,圍欄上貼滿告示,警告公眾不要走近。顯然易見,圍欄的目的是要人們減少到這裡玩。一些南丫島居民幸運地曾到石礦場玩,圍欄和告示不足以阻止他們再來,但足以影響人們的興致,而且製造了居民沒有使用這個地方的印象,藉以達到諮詢的目的。

令人感到諷刺的是,雖然前石礦場的修復工程赢得一個奬項[14],土地未來用途可行性研究委託的一位生態專家卻稱,由於石礦場水土留失嚴重,為了保護泥土,修復工程使用了非本土植物,因此「生態價值低」。但多年在該處觀察自然環境的本地人士不同意這位專家的評估,並在有關石礦場未來的第一階段社區和公眾論壇上提出了他們的意見。

雖然石礦場被認為遠離人煙,但有關石礦場未來的討論,必須考慮到四週的社區。建議方案提出額外增加的2800至7000人口,將無可避免地給現時只有5900人的社區帶來影響。南丫島有兩個主要村落(榕樹灣和索罟灣),但建議中的發展計劃主要有四個,其中三個影響現有土地──榕樹灣(政府計劃和私人計劃)、南丫島南部(私人計劃)和石礦場(政府資助的計劃)。第四個計劃是在南丫島對開填海建屋。

政府的公眾諮詢並未交代發展建議的背景,令人懷疑政府是否真的支持南丫島的規劃意向,或者會否將所有應該考慮的因素納入其研究,以及是否願意從整全的角度規劃南丫島的發展。

跟南丫島發展的討論同樣重要的,是有關垃圾的問題。政府至今仍沒有任何措施,可以有效防止南丫島的環境繼續受到破壞。下面我們會詳細解釋這一點。讓我們先回顧過去一些發展計劃,從中可以看到政府在諮詢和改善社區環境上的表現。下面是一些計劃的簡短歷史以及社區對這些計劃的反應:

i. 榕樹灣──填海和破壞

1995年政府提出將榕樹灣相當大的一部份港灣填平,即第一期填海工程。為了發展計劃更符合南丫島的特色,當時南丫島居民提出了不同的建議,包括保留大部份自然景色,並開闢空間建立公眾設施。保護南丫島協會(Lamma Island Conservation Society)進行的一項意見調查,訪問了七百個南丫島居民(其中七成是華人,三成是非華人),結果發現96%的人反對填海工程。但是,政府最後還是在公眾反對聲中,繼續推動原來的計劃。[15]

十八年後的今日,榕樹灣的港灣只見一堵醜陋的防波堤,還有一個垃圾轉運站、一個污水處理廠、幾座預製建築物和建築地盤。與此同時,榕樹灣至今仍缺乏處理社區垃圾的回收設施,開放的公共空間仍未得到美化,而這些都是政府於1995年提出填海工程時居民提出的要求。[16]

2003年政府提出填平榕樹灣餘下的港灣,即第二期填海計劃。南丫島居民再次反對填海計劃,並提出其他符合南丫島特色的改善建議[17]。島上的環保團體ABLE Charity和綠色南丫島協會(Green Lamma)在2000年12月至2001年6月進行了一個大型意見調查,回應的1300人中,93%的本地居民、98%的本地遊客和100%的外國遊客反對計劃。幸好這次政府接納公眾意見,第二期填海工程給擱置[18]

2008年,在社區未有討論及注意下,政府忽然在離島區議會一個會議上答允重新開展第二期填海工程,「加速落實」這計劃[19]。一旦工程展開,首當其衝的將是沿岸的酒吧和酒樓,但它們一直到2011年土木工程拓展署成功申請「環境影響評估研究概要」後才知悉此事。2011年提出的計劃跟公眾反對的2003年計劃差不多,同樣沒有交代工程的歷史,也沒有納入社區人士過去提出的任何建議。事實上,2003年以後,南丫島便沒有任何改善榕樹灣海港的工程。

「活在南丫」從2010年2月起推動改善榕樹灣港口和海岸的簡單工程,但一直沒有看到當局採取任何有意義的行動[20]。居民和不斷增加的旅客上岸便看到一堵醜陋的灰色防波堤,遭破壞的海岸線,荒廢的平台和塗鴉。我們曾指出榕樹灣的政府工程跟其他地方(如索罟灣和長洲)的政府工程的分別。工程令榕樹灣看來更侷促,但索罟灣和長洲的工程則令兩個地方更有魅力。但當局一直沒有解釋為甚麼會這樣。我們也曾紀錄和分享坪洲的經驗。坪洲本來跟榕樹灣一樣,是一個美麗和蓬勃的社區。現在,一堵混凝土防波堤和一堆橡膠墩成了坪洲海岸線的主要景觀,令坪洲海岸的魅力大減[21]

這種情況帶出了很多至今未有答案的問題。譬如,以符合常理和對環境敏感的措施改善榕樹灣的環境,令榕樹灣更整潔並從而幫助本地經濟,要做到這一點為甚麼那樣困難?為甚麼政府要重新推出一個居民推翻了的工程,而這工程帶來的破壞將令大部份本地商戶難以渡過建築期,而居民也可能忍受不了?

ii. 榕樹灣:地產發展

石礦場諮詢會上派發的研究摘要提到房屋的「迫切需求」,但摘要沒有任何數字證明存在這種需求,也沒有任何南丫島房屋供應或空置房屋的數字。公眾人士要獲得這些資料十分困難。雖然公眾可以向地政總署索取特定地段的資料,但看來公眾沒有任何渠道取得南丫島現時和潛在的房屋需求和供應的資料。

島上有空置的物業,有些房子已遭在島外生活的業主放棄或疏怱管理,另一些可能正在等待未來的發展。現時島上還有人在建村屋;除此以外還有等待發展的村落地段,雖然數字是多少沒有人知道。其他一些給劃為「鄉村」的地方變成地盤或給用來傾倒泥頭廢物。可以預見,這些地方未來都會用來建屋。最令人擔心的是,不斷有人在南丫島農地上傾倒泥頭廢物,令遭破壞的農地只餘下建屋這個選擇。

儘管政府聲稱不會改變農地的用途,讓破壞農地的發展商從中得益,但沒有任何機制在南丫島執行分區計劃大綱圖,阻止在農地傾倒泥頭廢物或者強制採取補救措施。因此,農地給房屋發展讓路只是遲早的問題,榕樹塱谷就是一個例子[22]

現時南丫島所有房屋都是七百平方呎面積的村屋式建築,只有一個顯著例外。據《南華早報》報導,地產發展商李建強在南丫島收購了三百萬平方呎的土地(其中很多尚未劃定發展用途)[23]。他在離榕樹灣碼頭十分鐘路程的牙較灣的住宅項目,其中的洋房是唯一跟村屋標準設計不同的房子。

發展商在這個名為Lamma 1的地產項目的網頁上聲稱,Lamma 1的「位置是在香港生活的家庭的最佳選擇之一」[24]。雖然有報導說Lamma 1於2006年底已經可以入住,但至今都沒有住客入住的相關報導。李建強的公司是一個可能在南丫島南出現的發展項目──博寮港(詳見下文)──的合資企業合伙人。有報導指李建強正在索罟灣興建酒店。他將會是石礦場舊船塢的174,000平方呎土地的地主,也是石礦場對面山的一個漁民社區蘆荻灣的111,078平方呎土地的地主。[25]

iii. 南丫島南

城市規劃委員會(城規會)於2011年12月否決了南丫島博寮港計劃有關發展南丫島南的第二次申請,所有爭取堅守南丫島規劃意向的人士都為此鬆了一口氣。博寮港打算在農地、自然保育區及海岸保護區興建900個住宅單位、一間酒店、一個購物商場和供500艘遊艇使用的碼頭,另外還打算給140輛汽車、20架巴士、16架的士和6架貨車建造停車場(而南丫島一向沒有汽車)[26]

不論是政府有關石礦場的建議還是博寮港的計劃,都突出了南丫島遊客和居民共同享用的一些東西──島上風景和自然保育區。兩個計劃都提出在新興建的住宅加入「觀景廊」和「保育廊」。事實上,風景和保育區正是南丫島現時主要的優勢,令南丫島成為一個旅遊和消閒勝地。

但政府和私人發展商過去的表現,令人懷疑他們是否會真正考慮計劃對環境的影響,更不要說遵守保護環境的承諾。沒有人可以保證,這兩項計劃描繪的美麗圖畫對現實環境會帶來甚麼影響。事實上,這些建議大部份跟南丫島格格不入,其中一些建設根本上是屬於市區而不屬於郊區的。

2006年博寮港的總裁獲委任為城規會委員,而城規會是決定南丫島南和石礦場未來的同一個機構[27]。博寮港現時在為南丫島南的計劃進行環境影響評估,並且仍在宣傳這項發展計劃。儘管博寮港的規劃申請曾遭否決,但相信發展商遲早會再提出申請。前石礦場的計劃跟博寮港計劃很相似;很明顯,前者一旦獲城規會通過,後者獲通過的機會也會大增。

2013年1月19日在大會堂舉行的公眾論壇上,唯一發言表明支持石礦場計劃的兩名人士,據悉是博寮港計劃的支持者。他們聲稱代表「本地人」,但他們代表的組織──「博寮之友」──人數不多。很多南丫島居民發言表明他們反對博寮港/海灣居庭/海濱樂園對發展的想法,其他人則要求另類計劃或要求得到更多資料。雖然至今沒有有關南丫島發展願景的獨立研究,但博寮港上一次向城規會申請改變土地用途時,城規會收到1107封反對信(其中一些來自南丫島原居民),表明反對博寮港提出的一類發展,只有64封信支持博寮港計劃[28]

iv. 其他填海工程

2012年初,政府提出在維港以外的地方填海,增加住宅土地供應,並為此進行公眾諮詢。建議中的25個選址,兩個在南丫島海岸附近──在北角村附近建造一個面積100公頃的人工島和在南丫石礦場填海10至29公頃。南丫石礦場土地未來用途的公眾諮詢完全沒有提及這些計劃,雖然它們都是由同一個政府部門(拓展署)和同一間工程顧問公司(奥雅纳)提出的[29]

v. 環境問題

南丫島的規劃意向訂明是保育自然和旅遊,但南丫島環境受到的破壞令人震驚。全港各區都面對類似的問題──有人在山頂和赤柱的山邊棄置垃圾;新界的農地成為垃圾堆填區;每個地區都有完全不必要的混凝土建築和欄杆。一方面不斷興建大型住宅區,另一方面過去欣欣向榮和景色宜人的村落的保育遭忽視。Time Out Magazine最近一篇文章以馬灣為例子,描述了這種情況。一些地方的村落日益荒廢,因為人們都搬到交通較方便和有較多社區服務和設施的地方[30]

儘管政府試圖以殖民地式的行政措施處理這些問題,但問題卻日益嚴重。究其原因是地權制度以及個人對自己製造的垃圾和對保育身邊的環境缺乏責任感。後者應歸咎於社會沒有強調這類個人責任的傳統。下面我們以「活在南丫」的工作為例子,揭露問題的嚴重性。

針對農地給傾倒垃圾的問題,「活在南丫」於2009年曾分別接觸立法會和多個政府部門,希望他們糾正這些問題,保護南丫島的農地。但是,我們始終找不到方法,堵塞讓人們這樣做的法律漏洞。政府至今沒有任何措施,解決這類問題[31]

「活在南丫」於是轉向較廣泛的環境和垃圾問題。我們撰寫了一個報告,以大約250張圖片,展示南丫島北各處的環境問題。我們將報告遞交相關的政府部門,並邀請他們派員跟我們一起實地視察。這個報告也是我們往後的活動的根據。這個題為Stop the Mess!的報告點出了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胡亂傾倒和棄置垃圾和廢物;馬虎的工程;缺乏維修的公共設施,尤其是欄杆;樹木缺乏護理;缺乏有效處理綠色垃圾的機制;沒有考慮環境和南丫島特色的設計[32]

「活在南丫」的Stop the Mess行動突出了政府結構上的問題,以及資源調配如何令政府人員在很簡單的事情上也難有作為。譬如,我們花了整整十個月和大量氣力,才迫使有關部門清理榕樹灣海旁政府土地上的一大堆垃圾。另外我們又用了十五個月時間,才讓有關方面清理好圖書館外的花圃和在花圃種上花。不是所有政府部門都樂意跟公眾合作,或者為了解決環境問題而改變他們一些做法。下面是一些例子:

民政署:一些有標準設計的小型工程可能適合市區,但卻會破壞鄉郊的環境。我們曾嘗試就這問題提出我們的意見[33]。我們又曾嘗試阻止榕樹灣最後一小段岩石海岸變成一個用來停泊單車的混凝土地台。事實上,計劃中的單車停泊處根本不足以應付需要。我們得到一位曾獲獎的單車公園建築師和一位景觀設計師幫忙,就如何既滿足單車泊位的需求,又改善榕樹灣港灣景色並保留其景觀價值,向民政署提交意見[34]。可惜在這個例子裡,公眾諮詢的目的並非為了解決設計上的問題,而只是作為橡皮圖章,讓一個在政府部門內擱了十年的工程獲得通過。我們已就此事向申訴專員和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作出投訴。

環保署和食環署:我們一向關注隨處丟棄垃圾和傾倒建築廢料的問題,同時希望改革香港的垃圾收集系統,減少廢物和增加回收。南丫島收集垃圾的設施多年沒變,根本不足以應付大量增加的垃圾。為了鼓勵人們對自己製造的垃圾負責,我們曾嘗試改善島上的設施。我們花了很多時間,而官僚主義的考慮往往令一些很簡單和合乎常理的措施難以落實。雖然如此,這兩個部門最終作了正面的回應。我們希望很快見到他們改善收集垃圾的服務。與此同時,我們發現負責處理這些事情的一些官員,也往往因為體制反應遲緩而像我們一樣感到十分沮喪。

漁護署:我們曾去信漁護署,要求他們採取具體措施保護綠海龜和盧文氏樹蛙,避免牠們因環境遭保壞或威脅而受到影響,可是漁護署沒有採取任何行動。雖然2001年的「新界西南發展策略檢討」將南丫島南列為郊野及海岸公園,而這區現時正受到大規模發展的威脅,漁護署卻聲稱:「就指定海岸公園一事來說,南丫島水域並非我們的優先項目。」對破壞生物棲息地的傾倒廢物行為,漁護署也無能為力,因為所有證據都給埋在建築廢料下面。

渠務署:讓人感欣慰的是,渠務署及其顧問的回應跟他們在其他部門的同僚很不一樣。「活在南丫」起先是跟他們商討如何管理在海旁興建的污水處理廠的地盤,之後又跟他們討論污水處理廠的設計。他們的承建商不但在完工後清理所有廢物,還清潔了海灘,在地盤放置回收箱,並且改善了臨時圍牆的外觀。由於污水處理廠的工程已進行了很久,它的設計不可能再修改。但是,針對將會興建的泵房,渠務署找了一位建築師,根據南丫島的規劃意向提出設計原則,並就具體設計提出建議。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我們看到政府部門有這樣的舉動,為此我們心懷感激。

「活在南丫」過去四年向政府遞交了五十份有關如何改善社區的建議書。我們也曾嘗試積極做一些事情,讓人們減少在海灘或往叢林裡丟棄垃圾。沒有看到的事情往往難以令人相信。這張在南丫島南拍攝的照片證實了這一點:

Leanne.png

這張照片裡,一個義工站在石排灣海灘海水進口的一處地方。石排灣就在綠海龜棲息地深灣附近,而深灣一向是天然的避風港。我們現時正在搜集資料,了解海洋垃圾究竟來自那裡。我們每隔四至六個星期,便到南丫島另一面,即面向香港島的東北面的其中一個海灘清理垃圾。我們第一次清潔海灘行動中,收集了579個膠瓶和很多其他垃圾。四個星期後,我們在同一個海灘再收集到238個膠瓶和各式各樣來自堆填區的東西。我們希望這活動能喚醒人們,而這活動也吸引了很多南丫島的居民和外來人士加入。

嘗試為改善我們生活環境做一些簡單的事,這經驗本身就很讓人沮喪。如果政府不採取行動突破官僚體制的障礙,落實改革方案,任何改善行動帶來的結果都不會持久。同樣,政府必須採取措施,防止和減少個別人士罔顧對他人和環境的影響的行為。

可惜,政府提出的石礦場未來發展方案令人感到沮喪。政府看來堅持要為七千個現在並非住在(或者不想住在)南丫島的人建立一個「綠色社區」,但在改善正在南丫島生活的六千人的生活環境方面,即使是很簡單的措施,都遲遲未能落實。同時,政府未有告訴我們,一旦增加的大量人口開始四處走動,他們對環境會有甚麼影響,或者他們會製造多少垃圾,而有關方面又會如何處理這些垃圾。

我們同時想指出,現時政府並未保育島上附近有高生態價值的環境和地方,建築工人甚至可以隨意將垃圾留在山坡上。在這樣的脈絡下,聲稱石礦場「生態價值低」,或者用「減低」這樣的詞語──「研究摘要」第8頁中 「須盡量減低對現在地貌景觀的影響」一段──實際上是意義不大的。香港不是德國或其他一些顧問的說話也許還有點意義的地方。

4. 香港脈絡下的石礦場發展

2013年的施政報告將增加供應住宅用地列為政府優先處理項目。我們認為這樣做是對的,尤其是向有需要的人士提供房屋。施政報告還列出了香港必須優先處理的其他問題,包括改善環境、教育、文化藝術以及體育發展。特首還提到「繼續發揮我們的優勢和作用」和「地區問題地區解決、地區機遇地區掌握」[35]

在談到發展公共和私人住宅時,2013年的施政報告更具體提出一些地點,其中包括南丫島的前石礦場。特首梁振英說:

「為加快……4個不涉收地的發展項目,我們會積極考慮利用私人發展商的開發能力,提供基建及配套設施,興建公私營住宅。」[36]

2012年前特首曾蔭權在其施政報告中說:

「其他土地供應的來源包括新界北的新發展區、安達臣道石礦場用地、前茶果嶺高嶺土礦場、南丫島石礦場用地和東涌新巿鎮餘下發展地區。各項前期工作皆密鑼緊鼓進行中。」[37]

這兩份施政報告有兩點讓人感到很奇怪:

1. 前石礦場未來用途的初步公眾諮詢,在曾蔭權的施政報告發表十五個月後才展開,但同時梁振英已承諾「積極考慮」通過跟私人發展商合作,加快推動一些公眾剛剛才開始有機會審視的發展計劃。

2. 南丫石礦場位於一個屬於鄉郊的離島上,現時既沒人居住,也沒有任何交通連接。但是,石礦場竟被視為跟施政報告提及的其他地方(全部位於市區,有完善的交通連接和社區服務)一樣,適合盡快發展。兩份施政報告都漠視了南丫島的規劃意向,即保育、保留和優化南丫島的鄉郊環境,將南丫島發展成一個消閒和旅遊勝地。

特首在2013年的施政報告中說:

「房屋缺地,老人院、學生宿舍、體育、宗教、藝術文化活動等場所也缺地。」

「我們要認識到:香港市民未來對土地的需求,來自人口增加,也來自對改善擠逼居住空間的訴求。」[38]

在博寮港以發展的名義,申請改變農地、受保育土地和受保護海岸的用途前,「活在南丫」的會員只有幾十個南丫島居民。面對博寮港計劃對香港「後花園」的威脅,很多人加入了「活在南丫」,其中包括愉景灣和清水灣的學童和住在九龍人口密集地區的成人,其中一些人更成為「活在南丫」最積極的義工。

石礦場現時的使用者──香港基督教青年會指出,除了住屋外,香港人還面對其他問題──「沒有時間到戶外、孤獨感、長時間坐著的生活方式以及壓力。」而青年會正是利用位於石礦場的中心,為香港人提供戶外活動和環境教育[39]

香港的確需要公共及資助房屋,但地點必須符合人們的需要。以石礦場為例,單是交通費已令低收入人士望而卻步。與此同時,南丫島可以滿足香港人的其他需要,而政府可以針對這些需要,提出既可以令南丫島蓬勃起來,也有助改善社區設施的計劃。南丫島的優點在於其生態、風景、考古和文化遺產。在為香港人提供戶外活動和環境教育上,南丫島具有很大的潛力。

一個有關「生物恐懼症」的研究正在香港進行。所謂「生物恐懼症」是指一些人完全沒有機會接觸大自然,一旦接觸大自然時會感到不安和緊張[40]。南丫島人可能會取笑躲避蝴蝶的遊客,但這種跟大自然的疏離感會對環境造成嚴重後果。如果你害怕一樣東西,你很難對它生起同情心。這對香港的保育工作有深遠影響,同時也會影響我們為下一代改善環境。「活在南丫」清潔環境的工作所面對的困難,部份可能跟這有關。一位學者總結我們的經驗時說:

「人們可能會將他們小時接觸到的自然環境視為標準,並用這標準來衡量他們後來接觸到的污染。關鍵在於環境一代一代地惡化,但每一代人都將他們那一代的污染視為無污染的狀態。」[41]

在英國,一個前石礦場現在是一個倡議可持續生活方式的社區和環境教育中心,同時也是世界級的旅遊點。伊甸園計劃佔地十五公頃,每年吸引一百萬遊客,營運經費每年盈餘達240萬英鎊[42]。隨此以外,伊甸園計劃推動了所在的康沃爾和附近地區的旅遊業,從2001年3月至2009年底,撇除伊甸園本身,還為當地帶來十億英鎊的收入。伊甸園計劃有大約五百個僱員,並支持了當地其他約三千個職位[43]。我們並非建議香港複製伊甸園計劃。香港的天氣不同,該計劃的一些活動根本不適合香港。但我們認為旗艦計劃的概念值得研究,因為它可能有助推動改變香港日益惡化的環境,並且可以作為亞洲可持續發展議題的研究和培訓中心。

令人失望的是,政府的南丫石礦場未來土地用途方案只涉及地產發展,而且發展規模根本不符合南丫島的鄉郊特色。更讓人擔心的是,政府提出的方案會妨礙我們思考以新穎和令人振奮的計劃改善環境,或通過促進可持續發展和按照南丫島的規劃意向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我們希望政府考慮更多方案,並最終選擇並非以大型地產發展為基礎和性質較多樣化的計劃。

5. 對第一階段社區參與的檢討

我們希望南丫島前石礦場的諮詢不會像榕樹灣第一階段填海工程一樣,將好的設計拒諸門外,卻建起一堵醜陋的防坡堤;希望也不會像榕樹灣第二階段填海工程那樣,撤回計劃卻又在十年後悄悄將計劃重新推出,並且採取公眾早已拒絶了的方向和設計。我們也不希望看見像單車公園那樣的情況,公眾提出的問題和困難沒有得到充份考慮,而「綠色組織」的參與給變成政府寫進報告或跟公眾往來的書信中的橡皮圖章。

2013年1月19日在中區舉行的論壇上,政府的一位顧問暗示,政府建議的所有方案──全都是地產發展項目──得到環保團體的支持。事實並非如此。

這位顧問提及2011年5月規劃署和土本工程署有份出席的「環保團體諮詢會」,其實是「活在南丫」要求召開的。會議上,團體多次問及2011年施政報告的指令和前石礦場未來土地用途的研究的真正意圖。政府官員堅稱研究探討甚麼都可以──「包括房屋」。他們從沒有說過這項研究必須包括房屋。

會議結束後,大家準備離開之際,會議主席忽然問是否可以在會議記錄寫上「沒有反對意見」。「活在南丫」的代表感到很奇怪,反問:「沒有反對甚麼?」

離島區議會文件IDC32/2011中上可以見到到這項研究的目的:「這項研究的總體目的包括探討前南丫島石礦場地區未來土地用途包括住宅發展及其他可配合的土地用途。」幾個星期後,環保署收到的「工程項目簡介」,已將重點變成「審視該研究用地的發展潛力,主要作住宅用途,並兼容能互相協調的發展。」(見「工程項目簡介」2.1.1)

我們要求當局解釋何以有上述變化,並向環保署提出反對,指出規劃範圍出現混淆的情況,並要求研究:

  • 遵守南丫島的規劃意向;
  • 研究小組應包括其他範疇(體育發展、旅遊和保育)的代表,確保對土地用途的其他想法給包括在研究內;
  • 考慮對較大的環境的影響。

2012年3月19日,「活在南丫」的代表出席了一個會議,雖然研究的顧問也出席了同一會議,但他們沒有就前石礦場的土地用途提出任何建議。之後我們沒有再收到任何訊息,直至我們收到2012年12月7日的公眾諮詢通知。

兩個論壇和工作坊提供了機會,讓參加者提出不同意見,而且還有即時傳譯,這是好事。(過去有關南丫島發展的諮詢,很少會安排一個地方,讓所有持份者坐在一起。)但是,「活在南丫」對這個諮詢程序仍然有疑問,包括:

i. 時間性

公眾諮詢在2012年聖誕節和新年兩星期前的12月7日舉行。這正是人們最繁忙的時候,因為多數人都在忙年終的工作、外遊、慶祝節日或幫助孩子面對考試。諮詢在農曆新年前兩天結束,公眾討論和傳媒的跟進也因此中止。

ii. 向公眾提供的資訊

研究摘要和展板都利用色彩、流行詞彙和外國地方的相片來向公眾推銷提出的方案,但我們希望見到的,是一份說明背景和脈絡的文件。這文件應根據嚴謹的研究,就各%